張文光﹕大學的宿位荒與無名火


【明報專訊】正當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引發牀位不足的矛盾似有緩和之際,學生宿位的火頭卻在院校蔓延。牀位與宿位的事件,看似風馬牛不相及,但「起火」原因,與政府拖拉成性,讓火勢不斷升級,在社會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深層次矛盾同出一轍。

大學校園近日接連爆發示威,抗議宿位嚴重短缺,傳媒形容學生與校方對質的場面火爆。事實上,宿位矛盾的「火光」早於2007年已在院校燃起,院校當年因增收甚至超收非本地生,令宿位需求更形緊張,學生投訴宿舍環境像「難民營」般擠迫惡劣。由於新學年將有兩批學生同時進入大學,加上內地學生持續增加,導致宿位荒的情勢變得火上加油。

宿位矛盾一直未有改善,加上院校取錄非本地生的比例可增至兩成,預計2014/15學年整體將欠缺13,600個宿位。政府吹噓要打造香港成為教育樞紐,宿位短缺被視為主要障礙,於是在2006年宣布由政務司長領導跨局督導委員會,研究為非本地生提供宿位的事宜。然而,委員會的工作只聞樓梯響,連開會的次數以及委員會是否仍然存在,教育局也避而不答。

政府執迷不悟
大學鬧宿位荒非一朝一夕,當中引發的中港矛盾只是冰山一角。中大校長沈祖堯早前在網誌說,中港兩地學生的矛盾,源於住宿分配、獎學金、就業及研究生學額;中大前校長劉遵義和教院校長張炳良曾忠告政府,香港要成為教育樞紐,首要條件是本身的教育能力已達到飽和才可向外發展,政府若對本地學生也自顧不暇,如何能稱為教育樞紐?政府若只強調教育輸出,只會加深兩地學生的矛盾。

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,政府卻執迷不悟。當本地學生的升學和宿位需求還未能滿足,政府將非本地生的比例推高至20%,導致校園設施更趨緊張。當本地的研究經費仍低於國際水平,政府卻全數資助非本地的研究生,提供與本地學生同等的巨額資助,並無條件送上獎學金,為他人作嫁衣裳。政府所謂的國際樞紐,來來去去都是吸納內地生,不少成績優異的本地學生投訴,他們若要修讀研究院課程,往往要負笈海外才能如願。

現時,教資會研究院課程七成以上是非本地生,有關課程的平均單位成本高達50多萬,宿位單位成本約40多萬,還有每年1.5億元博士獎學金計劃開支等。政府這種不切實際、厚此薄彼的教育投資,不但令公帑虛耗白流,更令學生無名火起,像牀位矛盾一樣,當雙非兒童的居港權問題已浮現,當本地孕婦一個牀位也難求,當醫護人手已供不應求,政府仍然容許私家醫院借吸納雙非產婦來港招財,政府是否要等待學生集體上街,像準媽媽挺着肚子吶喊,才會正視學生升學需求與產業化之間的矛盾?

明報 10-5-2012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陶傑:剩女和宅男,就是香港自己作的孽

李華明促梁政府開放電網

高院法官指生果金制度應有限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