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志森:梁振英重組政府黨
【明報專訊】遲了差不多一個月,梁振英才委任羅范椒芬為候任特首辦主管,報載,羅太的首要任務,是破解交接阻力,使新政府能順利產生。羅太雖不加入梁班子,但論功行賞,日後必委以重任。
如果破解交接阻力確是羅太的頭等任務,委任的時間就讓人有點奇怪。梁振英3月25日當選,新舊交接,千頭萬緒,候任特首辦主管何其重要,選前早應決定人選,為何要遲到4月下旬才正式就位?如果羅太確是不二之選,理應盡早履行職務,為何要懸空近一個月?
新政府的最大改動,除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外,最重要的當然是架構重組,由原本的3司12局,變為5司14局。政務司和財政司各增一個副司長,增設文化局長,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分為二,變為資訊及科技局以及工商及旅遊局。
正如曾蔭權所言,政府架構重組不是什麼新鮮事,曾政府2007年第二任時已經做過。梁振英建議的新政府架構,只在政綱提過寥寥幾段,沒有太多實質內容,現在面對的首要問題,是要當屆行政會議同意,要得到立法會撥款,還要取得民意支持,只有兩個月的過渡期,就要完成如此複雜的任務,顯得相當匆忙。
即使架構重組完成,又得到立法會撥款,只有短短兩個月,梁振英能否找到足夠的人選,來填補這些職位,還是只能由現屆官員暫時頂住,只做半屆來充撐場面,待梁振英有多點時間來組織自己的班底?
問責制是回歸後由董建華引入的,目的相當明顯。董是一個外來者,對政府運作毫不熟悉,對公務員架構相當陌生,董建華要組織自己的政府黨,要用自己的班底來維持管治。但只改動了各司局的領導架構,只是部分司局長換了自己人,下面的要害位置還是由公務員負責。事實證明,董的改組遠遠未能達到他預期的效果,甚至是徹底失敗,更因為問責官員的個人操守,政策出錯,搞得民怨沸騰,最終問責下台。
政治視野權術圖謀勝人幾籌
梁振英的情况比董建華好不了多少,雖然他長期穩坐行政會議召集人,對政府運作比董建華稍為熟悉一點點,但對公務員來說,梁也是一個局外人,對各部門的程序法規甚至潛規則,梁所知甚少。相對於內地部委的運作,梁振英可能更熟悉一些。
梁振英架構重組,不止是為了行政運作,理順部門關係那麼簡單,梁振英要做的,是要徹底重組自己的政府黨,而且不止是看一兩屆,而是超越自己的任期,作更長遠的規劃。
梁振英將政治助理一拆為三,擴大至40人,5年後將有部分尖子可升為副局長,10年後可當局長,再過若干年更可能角逐未來特首。這才是真正的政府黨,既可讓更多自己人加入政府,熟悉運作,又可駕馭公務員黨的一黨獨大。梁振英的政治視野和權術圖謀,的確勝人幾籌。
明報 24-4-2012
留言
張貼留言